基地简介
通知公告
基地动态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管理制度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邱鸣副校长接受新华网采访:科技发展需要人文情怀
日期:2017-12-28 浏览次数: 字号:[ ]

    12月16日,“2017新华网三亚思客年会”在海南召开。其中,“全域旅游”的国际化视野 ——“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三亚论坛由新华网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会议期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邱鸣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邱鸣认为,只有不断地从人文角度去思考、去探索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向性,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些科技公司更加注重文科生,是一种必然趋势。

12月16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邱鸣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高校人才培养和业界之间应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思客:教育部陈宝生曾经展望,到204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请问您如何理解全球留学中心?

  邱鸣:我对2049年中国成为全球留学中心的设想非常赞同,这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相辅相成。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二外)的情况来看,这些年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校面临着师资紧张、留学生住房紧张等问题。我想二外不是个例,整体反映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来中国留学。我认为,到2049年,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中国也会成为留学生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思客: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基础设施服务待完善等问题之外,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国”,中国高校还需做出哪些努力?

  邱鸣:我认为最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从201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来华留学生43万人,出国留学生46万人,来华留学生和出国留学生的人数基本上持平,但实际上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并不是很高。这里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我国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比如很多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以中文学习为主,而如何吸引更多留学生到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我们今后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思客:目前,我国仍缺少高尖端翻译人才,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语言类人才市场的需求?

  邱鸣:现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二外同其他兄弟院校一道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端翻译人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认为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除了翻译技能之外,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文情怀,可能是今后翻译人才培养更需努力的一个方向。

  从业界角度来讲,我认为大学人才培养跟业界应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实现信息互补和交流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现在需要很多会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但具体需要多少?具有怎样的动态变化?我认为应在这些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避免出现蜂拥而上、人才过剩的局面。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真正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特别是外语高端人才。因此,大学和业界之间需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一家店 更要培养创新精神

  思客:在当前创新创业的战略下,各个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您认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方面,大学应该做什么?

  邱鸣:以二外情况来讲,我们现在正培养更多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我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并不仅仅是一个技能。一方面我们要教授学生创业的一些具体方法,同时要培养他们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怎么样去克服困难、怎么样去客观审视外部世界、怎么样客观审视自己、怎么样克服遇到的困难。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可能是今后我们更应当注重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一家店,不仅仅是找一种谋生手段,更多的在于学生真正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创业创新教育更本质的所在。

  思客:跟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您认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邱鸣:我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的体制机制缺乏对科研转化的激励,如何鼓励科研工作者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效益,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都需要不断从体制机制上改进和完善。另一个方面,高校考核评价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的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但现在高校更强调论文、专著,一些应用性研究却少有人问津。现在高校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正逐渐加大对应用型研究、对策型研究的评价。我相信通过政府和高校不断地努力,未来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定会得到提升。

12月16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邱鸣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翻译不太现实

  思客:有人说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可能会被AI取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邱鸣:近来这种声音越来越高,有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来不仅仅是翻译,而且学外语都没有必要。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现有的一些翻译工作,但完全取代还不太现实。特别是像文学翻译,需要深厚的人文功底,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见解,对文学文本理解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阐释,因此在文学翻译方面,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是不可能的。此外,如果仅仅靠机器翻译,一些语言中的情感细微之处能不能被准确地传达出来,我持怀疑态度。同时,人工智能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控制,如果没有人对文本深厚的理解,人工智能也达不到翻译的境界。

  人工智能虽然会给语言学界、翻译界带来很大冲击,但是语言学界、翻译界也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在与人工智能的共处中找到一条翻译的新路径。例如,二外最近增加了人工智能翻译课程,这是为满足未来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要从人文角度思考科技发展必要性、可行性、方向性

  思客:《时代周刊》刊发的一篇文章认为,呆板的工科思维只会带来短视的创造,因此更加重视社会道德的科技公司会聘用一些具有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的文科人才。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邱鸣: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种趋势。就像刚才我们谈到的人工智能和翻译的话题一样,既然人类能够研究出人工智能,肯定就能驾驭人工智能,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本领。怎么样才能驾驭?我觉得不仅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革命,而且也需要一种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如果没有一种人文情怀,比如家国情怀,可能我们的科学技术就会像脱缰的野马,缺乏制约,可能就会像霍金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会成为人类社会走向终结的罪魁祸首。只有不断地从人文角度去思考、去探索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向性,整个人类社会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我认为一些科技公司更加注重文科生,是一种必然趋势。

  这也是对我们高校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我们在培养理科生时,更应加大对他们人文素养的教育,注重伦理学、道德、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然,文科类学生也要有一些理工科背景和基础知识,因为今后整个时代可能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跨学科人才。(编辑:郭元元;采访:薛笔犁)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12-27/doc-ifypxmsr1121393.shtml

科研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