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启蒙时代中的康德与门德尔松之争”学术讲座在我校举办 | ||||
|
||||
10月16日下午,应文化与传播学院哲学研究中心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伟教授做了一场题为“常识理性与批判理性——德国启蒙时代中的康德与门德尔松之争”的在线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研究生院和文化与传播学院共同举办,系研究生“学术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我校师生共30余名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伟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2004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硕博连续),其间于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在Erasmus Mundus“德法哲学在欧洲”项目(欧盟)框架下,先后在卢森堡大学、德国乌珀塔尔大学、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并获得上述三校联合颁发的硕士学位,并于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天主教神学系从事访问研究,于2010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哲学系主任,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3年度),入选中央组织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第三批)、 获聘“广东省高等学校青年珠江学者”(2016年度),近日被选为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伦理学、欧陆哲学和中西跨文化哲学。 张伟教授首先梳理了康德与门德尔松的学术关系。作为德国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康德曾被荷尔德林称为“我们民族的摩西”,门德尔松则被其同时代的人称作“德国的苏格拉底”。门德尔松曾去哥尼斯拜会过康德,两人有着密切的思想交流和交锋。其次,张教授勾勒了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关联,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德国的启蒙。康德对门德尔松的主要著作都有过关注和讨论,比如在《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实践》《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中,康德对门德尔松的观点专门进行了讨论。最后,张教授通过“启蒙”这个关键词对康德的“批判理性”与门德尔松的“常识理性”进行了比较,门德尔松坚持思辨与常识的对立,并为莱辛进行了辩护。而在康德看来,门德尔松强调常识理性,仍然是“启蒙之友”,但终究对理性没有足够的信心。 在学术讨论环节,胡继华教授、院成纯博士、李谧博士、陈伟功老师以及参会的研究生们分别提出有关学术问题,张伟教授均予以认真的回应。在积极的学术交流中,大家对外国哲学史中的“理性”“启蒙”等关键词以及相关命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文化与传播学院哲学研究中心 供稿) 2020年10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