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介
通知公告
基地动态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合作交流
管理制度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授来北京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基地讲学
日期:2017-06-05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762日上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举办了两场学术讲座。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Paul Battersby教授、李能英教授和陈杨国生教授在求是楼608为师生讲学,讲座主题先后为“全球化的未来”与“中国语言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汉语学院潘先军院长主持讲座。汉语学院、文学院、英语学院、翻译学院、英语教育学院的部分师生和基地文学方向研究员们参加了讲座活动。

首先,潘院长对到访二外的三位教授表达了热忱的欢迎,并向在座师生简要介绍了三位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他们对中澳两国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交流做出的贡献。

Paul Battersby教授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城市与社会研究学院的副院长,是一名致力于全球化研究以及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的专家。此次,Battersby教授就“全球化的未来”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批判性的阐释。他从“何谓全球化”这一问题谈起,逐步论证了语言与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他指出,全球化无所不在,具体包括思想、人员、技术、贸易、货币与金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分享和交流。全球化的程度可以体现在“全球和平指数”、“全球清廉指数”、“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与“难民欢迎指数”等全球化的指标之中。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但是,这种越来越深的联系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自由的共享财富、知识、思想以及各种最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又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流行疾病、环境污染、核战争、跨国网络犯罪等全球性的威胁。但是,正是这种共享与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共同的利益和使命,由此将我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我们的全球使命是:探索未知、促进交流、增强效率、强化规范、规避风险、寻求共同富裕与共同安全。Battersby教授还介绍了“全球社会”这一概念,他认为,全球化的未来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化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成为全球社会中的一员,例如,参与国际组织与群体的各类活动或者关注某位世界名人的推特等等。最后,他强调,全球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测性,因此,全球化的未来需要包容与合作,也需要全球视野和灵活的应对策略。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这既是语言和文化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机遇,又是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他鼓励在座学生多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成为未来的全球管理者。

之后,与他同行的李能英教授与陈杨国生教授共同做了题为“中国语言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的讲座。李教授和陈教授常年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从事中文教学与研究,为中国语言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孜孜不倦地工作。首先,李教授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的特征谈起,系统的介绍了澳大利亚多元的的教育体系以及中文教育在澳大利亚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阶段的发展状况。她通过丰富的图表和数据资料介绍了语言教育,尤其是中文语言文化教育在澳大利亚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学校的语言教育项目中,中文教育的比例是百分之17.2,仅次于日语和意大利语。从2009年到2015年,中文教育项目的招生人数在六种最受欢迎的语言教育项目中实现了从两万人到六万多人的飞跃,位列第二。同时她也分析了中文教育在澳中小学阶段发展的不足。接下来,陈扬国生教授以案例为切入点,强调了海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语言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要善于和敢于表达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陈教授鼓励在座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全球视野,勇于在国际大舞台上锻炼自己。她还表示了与二外开展合作项目的意愿,欢迎二外学子到澳洲学习、工作和旅游。

讲座的最后,三位教授与在座师生通过问答的形式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气氛十分活跃。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全球化概念与澳大利亚的中文教育体系的认识,也增强了作为语言文化传播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学术活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